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系 刘树春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给我们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一个严肃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搞好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如何灵活有效地开展学生党支部学习教育活动、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何使大学生党建工作和育人工作(学生工作)有机充分结合? 2003 年全国第十二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曾就在大学生中加大发展党员的力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高校党委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抓基层、打基础,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党的基层组织,科学制定、认真实施发展党员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努力做到大学生班级“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格局。 给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提出了一个指导性方案和具体目标。
笔者认为,通观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现 全国第十二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所确定的新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格局 ,关键在于重新审视传统的“现有”学生党建基层组织,合理地调整和设置党的基层组织,革新传统的“大而死”支部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发展新型的“小而活”支部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
一、传统学生党建学生支部构建模式及其问题
传统的高校学生支部模式通常以系部为单位,在总支下分设学生党支部,以专业、年级为基础,设立专业学生支部,或高年级学生支部,或低年级学生支部。比较常见的以数字来确定学生支部并对应相应的年级,如学生一支部、学生二支部。传统高校学生支部模式通常不会超过四个,笔者所在的系部现有在校生人数为 2100 多人,从最初的一个学生支部划分到现在的四个支部,分别为学生一支部(对应一年级)、学生二支部(对应二年级)、学生三支部(对应三年级),学生四支部(对应四年级),随着学生学习周期的变化而循环往复。笔者称之为“大”支部学生支部模式。
通过几年来笔者担任学生一支部支部书记的经历,对学生党建工作的认识和实践,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大支部模式使得学生党建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1 ,学生党员发展任务繁重,发展极不平衡。
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但传统学生党建支部设置模式下支部的数量有限,与此形成的矛盾极度显现。各学生党支部发展任务相当繁重重,必然造成党员培养和发展的力度不够,“低年级不发展、少发展,高年级多发展、突击发展”。高校一年级学生党员是高中发展的,数量极少。由于学生党员发展要有一年的培养考察期,如果学生入校以后写入党申请书,最快也要一年时间才能入党。一般情况下,二年级下和三年级上为发展基本期,三年级下和四年级上为发展高速期,在四年级下学生即将毕业时,对于一些符合条件的学生往往采取突击发展的方式。各年级、班级学生党员数量不均衡,且层次差异较大,学生党建工作不能全面有效开展。
由此造成的一个现实的、较大的问题是:毕业班一走,整个系部学生党员人数急剧下降,甚至存在“人走党走”(没有足够的学生党员数量)的问题。以笔者所在的系部为例,学生一支部(三年级)现有学生党员 47 人,学生四支部(四年级)现有学生党员超过 70 人,而学生二支部(二年级)仅有学生党员 1 人(高中发展),学生三支部(一年级)也仅有学生党员 3 人(均为高中发展)。即使经过 2006 年上半年发展,一二年级学生党员人数也不会超过 10 人,而四年级再发展则有望超过 90 人,毕业后将使现有的在校生党员人数减少一半以上。
2 ,支部学习、民主生活会开展困难,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
“大”支部模式下,由于学生支部的党员来自于不同的年级或不同的专业或班级,或者支部学生党员数量过大,召开支部大会的时间很难统一,即使在细分情况下的按年级划分的支部模式,由于各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如大二、大三基础、专业实习,大四找工作)的不同,使得党内民主组织生活不正常,甚至走过场。支部的理论学习、党内民主生活也得不到保证而无法进行。
具体到学生党员发展中,由于支部所辖学生人数众多,无法进行有效和细致的考察和考核,而普遍存在重视考试成绩、学生干部经历等外在客观表现(当然也无可厚非),而轻视思想表现和普通学生,导致有的学生党员发展前后表现不一致,党员意识不强,入党成为新入党的学生党员的追求“终点”,难以在学生工作中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培养,对党员的培养和再教育管理不够,在要求上大打折扣。学生党员的转正相当程度上按程序、条件简化进行,对这类学生党员的学习、工作和参加党内民主政治生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因缺乏锻炼,而使党支部的政治核心无法体现,更使的这类学生党员缺乏必要的党建锻炼。
3 ,学生党建工作内容单一,党建工作落实不到位。
“大”模式下的支部模式,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党员上,甚至完全以发展学生党员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唯一内容,忽略了党建工作中应有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无法发挥。党的组织生活变成单纯的组织发展会,变成了单一的组织建设。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往往结合在学生工作中,“大”支部的学生党建设置模式则容易将学生党建工作流于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党建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环节和内容,忽略了学生党建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而人为地无意识地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割裂开来,形成两条线而不能有机结合。
二、“小”支部学生支部构建模式的优势
“小”支部从根本上打破了“大”支部标准单一的设置模式,以班级或相同专业班级为基础设置。笔者认为,“小”支部学生支部构建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点优势:
1 ,有利于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实现学生党建工作的数量突破和结构优化。
“小”支部学生支部构建模式,建制范围相当明确,有利于学生党支部的开放、透明,便于普通学生对学生党支部的了解和接近,有利于扩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党支部在普通学生和班级中影响。
“小”支部比之原先的“大”支部支部数量增多,但规模变小,有利于突破传统学生党建模式党员发展的组织瓶颈,在遵照原先组织发展一年两次的发展原则下,发展的数量因为支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从实现学生党员总数量的倍数式增长。更为有利的是,“小”支部模式建制范围缩小,工作范围从比例上看也相对缩小,但是工作的覆盖面却明显扩大,把培养和考察力量重新分布,从原先的重点学生覆盖到普通学生身上,发展对象明确,考核更加清楚。“小”支部发展任务相对以往变得轻松(但总体发展数量并没有下降),有利于组织发展的平缓进行和数量均衡(排除一年级的特殊情况),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的全面开展,改变因毕业生毕业而党员数量急剧减少的现象。
2 ,有利于加强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党员质量,体现支部的政治核心。
“小”支部建制范围缩小,支部所辖学生人数减少,有利于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重点入党对象的深入了解和培养考察,把好党员发展的入口关。而且由于组成的班级少,时间和地点等的协调变得相对容易,有充裕的时间和可能召开组织生活,为支部广泛开展读书、讨论、参观、交流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小”支部建制范围缩小,但相关的制度性和程序性内容不会减少,考核将更加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学生党建活动变的更有针对性。由于支部模式建制范围缩小相对应支部成员的变动相对稳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学生党建活动呈现出很强的可持续性。
“小”支部建制范围缩小,有利于学生党员(包括入党积极分子)个体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支部的所有学习和活动能够普及到每个学生党员,有利于对党员的管理。而且,由于一改以往单一性支部的设置,“小”支部学生党建构建模式能够根据班级或者相同专业的特点开展党支部教育和活动,学生党建活动将呈现出多样化。真正保证学生党员思想上和生活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3 ,有利于锻炼学生党员个体,从而整体推进学生工作。
党员结构的优化和继续教育的加强有利于学生党建工作泛化接触点、完善覆盖面、增强渗透力,能够有机地融合到学生工作中去。学生支部和学生党员数量的倍数式增长,为学生党建工作乃至学生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队伍保障,“小”支部可以改变呆板、生硬的说教和理论学习,而有利于开展富有生动性和思想性的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活跃了学生活动。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意志,考察他们为同学服务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当多个学生党员的总体素质比原先更有提高时,在我们工作中所形成的总体力量将有力地从整体上推进学生工作,从而改变两条线的教育管理模式。
三、构建“小”支部学生党建模式的构想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规定:“党支部根据党员人数和便于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原则设置。”这是一条原则性规定。 全国第十二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对学生党支部的模式建制则具有较强的指导性。笔者认为,根据党的组织建设的有关规定,结合系部的实际情况,现有的学生支部应该重新细分,不再以数字命名,且不再固定。在大三及以上以班级为党支部的建制,在一二年级设年级支部或专业联合支部。当然,在大三及以上没有条件以班级设立党支部的,可以考虑按相同专业或班级联合的方式设立学生党支部。
学生党支部设置调整后,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证学生党建工作因为学生党支部设置调整而顺利进行。按照十六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要把党员学生发展工作和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必须做好如下两方面的工作:
1 ,培养和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加强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学生党支部书记培养和选拔工作及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是问题最重要的和关键所在。学生支部设置调整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配备问题。直接与学生接触的是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笔者认为,要注意选拔党性强,作风正,热心党务工作、开拓创新、服务意识强的同志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
目前而言,学生党支部书记人选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二是担任所在支部学生主要课程的专业教师,三是特别优秀的学生(干部)。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专业教师虽然不直接处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前线,但是他们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有着必然的联系。
优秀学生(干部)本身具有双重身份,他们首先是学生,他们必须参加正常的教学进程进行学习,但是他们与普通学生相比另外具有学生干部或者学生党支部书记的身份。他们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从而更易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培养,对预备党员的继续教育,对正式党员的教育管理,但是他们本质上也是学生,如何加强对学生党支部书记的任用、管理和考核本身就是一个较大的课题。
综上,笔者认为,根据全国第十二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精神,选拔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是目前解决问题比较好的方案。一方面要鼓励和选拔更多非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理解和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将有限的学生专职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放到其他工作中去,加强学生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的融合,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参与度;另一方面,让专业教师参与到学生党支部建设,将有利于改变因为高校大发展,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和教师数量的相对不足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和学生学习和生活脱离的状态,增加教师和学生的接触范围和时间。
2 ,抓好制度建设,明确管理体制。
学生党支部设置调整后,党支部数量增多,如何使他们保持各自的特点,又能够贯彻统一的要求就是一个难点所在。实际上,对于各个学生党支部而言,保持各个的特色是尤为必要的,这里的难点在于学生党支部所在党总支,如何统一要求,又要保持特点?笔者认为,党总支必须抓好对学生党支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力度,总支抓规范,抓制度,明确职责、严格执行、定期考核,一方面充分调动支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对支部的教育导向,指导支部开展工作。在管理体制上,充分体现两级管理的要求,总支抓目标,支部抓事务,既要保证学生党建工作的大方向,又要体现“小”支部各自的鲜活特色,使学生党建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而使工作目标和方向却能达到一致。
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两个问题
1 ,条件准备
学生党支部设置调整由“大”到“小”对大小的界定本身是一个前提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和确定的问题,学生集体组织——班级在实际上能否作为最小的支部建制并不在于单纯地追求“小”,而是能否最充分地发挥“小”支部的灵活多样的作用,不是简单地以班级为划分,在特殊的情况下,相同专业的班级或年级却能发挥“小”支部学生党建模式的作用则此时就不能单纯地说将支部建在班级为最小。另外,“小”支部的设置必须需要前期有效扎实的工作和后期比较完备的制度和人员来保证,需要一个良好的党建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学生工作新局面。
2 ,外在问题
在新形势下,“小”支部学生党建模式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学生党支部与班委会、团支部(特别是如何结合团的工作)的结合;学生党支部与学生公寓(社区)的结合;学生党支部与学生社团的结合。
关于第一个结合的问题,需要明确,班级学生党支部的覆盖范围从表面上看和班级班委会、团支部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两者的中心任务不同,不能将两者的工作进行混合。学生党支部不具体负责班委会的日常教育管理任务和工作,也不具体负责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而是配合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工作。
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问题,由于学生公寓实行社区化管理,学生在大学中的时间有相当部分是在社区度过,这里的结合与第一个问题不同,而是学生党支部如何利用学生公寓(社区)的问题。
关于第三个结合的问题,学生社团正越来越成为学生课余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推动者,并且,学生社团的来源大都由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组成,即使是学生党员将来自不同的学生党支部,这里的结合将有利于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学生党员之间、不同学生党支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